《遵义的故事》
《遵义的故事》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杨江华 主编
页数:168
字数:140000
《遵义的故事》内容概要[E]
《遵义的故事》内容介绍:遵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935年1月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让我们重温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继承发扬遵义会议的光荣传统。一起来翻阅《遵义的故事》吧!
《遵义的故事》书籍目录[E]
第一章 遵义曙光
战略大转移——长征
通道转兵
战略转变的关键——黎平会议
刘伯承智取遵义
万里长征的第一个落脚点——遵义
伟大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第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
残阳如血娄山关
四渡赤水出奇兵
健儿巧渡金沙江
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三章 红军在遵义留下的经典传奇故事
朱总司令在遵义城探望伤员
让世界知道遵义会议的人——陈云
关键的一票——王稼祥
长征中红军牺牲的最高将领——邓萍
红军神医——龙思泉
从士兵到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
大渡河17勇士
扎竹排渡乌江天险
红军与茅台酒
“土机枪”击落“洋敌机”
“红军币”的故事
第四章 亲历与回忆
陈云:回忆长征前后
张闻天:我同毛泽东能够在长征前合作起来的原因
刘伯承:遵义会议以后,我军获得了新的生命
聂荣臻:打开遵义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杨得志:我们攻占了遵义
杨成武:回师遵义
张爱萍:威胁昆明城,抢渡金沙江
伍修权:遵义会议的成功,表现出了毛泽东同志杰出的领导才能
与智慧
王耀南:架浮桥、渡赤水
欧致富:抢占娄山关
第五章 遵义红色遗址遗迹巡礼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娄山关
遵义会议纪念馆
第六章 遵义会议放光芒
实事求是的精神
独立自主的精神
坚定信念的精神
民主团结的精神
务求必胜的精神
参考文献
《遵义的故事》章节摘录[E]
李德,这个名字乍一听没有什么特别,这个人却值得关注。因为 德国人奥托·布劳恩,正是“李德”。他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后来在 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李德被派遣到中国担任共产国际 驻中国军事顾问,1933年9月底到达中央根据地。作为一名外国的军 事顾问,李德被列入了最高“三人团”的名单之中。究竟李德的能力 如何?反“围剿”的战斗将是个不小的考验。文质彬彬的博古熟读马列主义作品,在领兵打仗上却是个“新 手”。此时,蒋介石的大军压境,赶快找一个指挥作战的帮手,着实让 博古费了脑筋。想来想去,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是个不错的 人选。“洋人”李德受到了重用,这下他的发言权可涨了不少。在讨论作 战计划时,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李德恨不得把自己在军事学院学到 的知识一股脑儿全搬出来。他叽里咕噜地说着一大堆俄文,忙坏了身 旁的翻译。看着振振有词的李德,博古对自己的选择暗自窃喜。但是,李德 的身份是顾问,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此后,博古便开始了“一切行 动听指挥”。听谁指挥?当然是李德。其实,在前几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红军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这位“洋人”顾问刚上任,也不顾两军力量的悬殊,提议和蒋介 石的军队来个“硬碰硬”。炮火声一响,红军的土枪、土炮明显地败下 阵来。蒋介石的军队装备精良,与他正面交锋肯定是吃亏的。反“围 剿”本来就是被动之举,再加上李德错误的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 “围剿”的战斗中死伤惨重,根据地的范围也日趋缩减。战场上的失败,令最高“三人团”的威信受到了质疑。年轻气盛 的博古脸上没了光,一时无言以对。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德的 第一把火就被老蒋给浇灭了。反“围剿”作战的连连失利,致使红军 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踏上了悲壮的战略转移路程。1934年10月10日,除了留守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 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坚持斗争外,中央红军五个军团及 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著名的长征之路。红军就要离开熟悉的根据地了,战士们不免有些依依不舍。他们 与当地的百姓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村子里无论老人小孩,都出来 为红军送行。大家自发地唱起歌:“送红军到江边,穿呀穿梭忙。红 军啊,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歌声中,战士们红了眼眶,老百 姓目送红军至远方。长征最开始的目标是挺进湘西,与第二、第六军团会合。转移部 队,这个举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支将近九万人的队伍,浩浩 荡荡地出发了。战士们背上背着、手上拿着、肩上扛着,带上所有的 物资向前行进。红军没走多久,就遇到了蒋介石布下的重重封锁线。蒋介石宣称: 如果能活捉朱德和毛泽东,奖赏10万元大洋。如果能活捉彭德怀等将 领,奖赏1万元大洋。后来,活捉朱德和毛泽东的赏额又升至25万元 大洋,这可是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啊!简直是天文数字。毛泽东得知这 个消息后,非但没有害怕,还开玩笑说:“这样一来,我的存款岂不 是有几十万大洋嘛!” 英勇的红军经过几轮艰难地奋战,相继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防 线,可惜,还是没能阻止接下来的惨剧发生。当红军前进到湘江边时,蒋介石早已在湘江岸边设下了层层防线。博古和李德无计可施,便匆忙下令:“与蒋家军决一死战”。官兵们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征战在湘江。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被血雨腥风的景象掩盖住了。年轻的士兵们一个个冲锋陷阵,不断地 阻击敌人。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