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1

《书旅》PDF_2010-5_商务印书馆_李乔

《书旅》《书旅》PDF_2010-5_商务印书馆_李乔

《书旅》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乔
页数:274


《书旅》前言[E]

我国历史悠久,并且首先发明了印刷术,历代所印之书,总数虽不可确考,但以一人之力,终其一生,所读之书也不过是存世之书的九牛一毛而已。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历代读书人写读书心得的书却很多,甚至从东汉起,专门有了“书后”的文体,韩愈、柳宗元文集中屡见之,后人仿效者不少,明代名士王世贞更著有《读书后》八卷(按:前贤郭沫若、钱穆引《读书后》,均在“读书”下加逗号,将“后”字与下文联属,不知《读书后》乃书名,此一时疏于查考所致也)。不过,这类书与诗话类体裁有别,更与近代的书话有很大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郑振铎的《西谛书跋》、阿英的《阿英书话》、唐弢的《晦庵书话》。前年是郑振铎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中华书局重新编选郑先生的书话文字,印成《漫步书林》,堪称郑振铎书话精华。199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姜德明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除《阿英书话》外,另有《鲁迅书话》、《周作人书话》、《郑振铎书话》、《巴金书话》、《唐搜书话》、《孙犁书话》、《黄裳书话》。就我而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本科、研究生时,鲁迅、阿英、郑振铎、唐弢的书话,深深启迪了我。鲁迅的名文《买(小学大全>记》,使我感受到了清代文字狱的血腥,此文我反复读过好几遍。郑振铎的《西谛书跋》,丰富了我的目录学知识。阿英的《小说闲谈》对研究明代文化,特别是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旅》内容概要[E]

《书旅》介绍了我国历史悠久,并且首先发明了印刷术,历代所印之书,总数虽不可确考,但以一人之力,终其一生,所读之书也不过是存世之书的九牛一毛而已。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历代读书人写读书心得的书却很多,甚至从东汉起,专门有了“书后”的文体,韩愈、柳宗元文集中屡见之,后人仿效者不少,明代名士王世贞更著有《读书后》八卷(按:前贤郭沫若、钱穆引《读书后》,均在“读书”下加逗号,将“后”字与下文联属,不知《读书后》乃书名,此一时疏于查考所致也)。不过,这类书与诗话类体裁有别,更与近代的书话有很大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郑振铎的《西谛书跋》、阿英的《阿英书话》、唐弢的《晦庵书话》。前年是郑振铎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中华书局重新编选郑先生的书话文字,印成《漫步书林》,堪称郑振铎书话精华。199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姜德明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除《阿英书话》外,另有《鲁迅书话》、《周作人书话》、《郑振铎书话》、《巴金书话》、《唐搜书话》、《孙犁书话》、《黄裳书话》。就我而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本科、研究生时,鲁迅、阿英、郑振铎、唐弢的书话,深深启迪了我。鲁迅的名文《买(小学大全>记》,使我感受到了清代文字狱的血腥,此文我反复读过好几遍。郑振铎的《西谛书跋》,丰富了我的目录学知识。阿英的《小说闲谈》对研究明代文化,特别是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旅》作者简介[E]

李乔,1954年生于北京,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北京日报编委。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政协委员。著有《行业神崇拜一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中国的师爷》、《清代官场图记》、《文史抬荒》、《烈日秋霜》、《人在史中》、《战纸风雪》。

《书旅》书籍目录[E]

卷一 细听太史公的绝唱. ——写在《韩兆琦札记·论秦始皇》 我们有证据! ——默思《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 烈烈“三不朽”,凛凛一将军 ——读《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 满天风雨满天愁 三松堂里无玄虚 鬼才杂文 老牛堂的血脉 满纸沧桑,满纸清雅 ——谈赵珩和他的书卷二 师爷的著作 绍兴师爷的恐惧 清代“考工记” 商人之书二题 堕民与《我谈“堕民”》 《中国流氓史》补谈卷三 关于宋明市民心态史的一封信 滴酒观世界 学术田野的旅人 至琐至细大俗大雅 ——谈邓云乡先生的《燕京乡土记》 怀旧与平民史 “红底金字”年代的北京孩子 读《天桥》记卷四 鲁迅祭书神小考 江绍原与《发须爪》 中国民众造神史的一个个案 ——《行业神崇拜一一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自序卷五 序跋小史 一个“弱”字,驰骋天下 一——序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纵横谈》……卷五卷六卷七后记

《书旅》章节摘录[E]

赵珩并不信佛,他寄寓寺庙,是因为懂得文学崇尚性灵,故效仿古人到远避尘嚣的寺庙中陶冶气质。赵珩送人礼物,常送题字的扇面。这也是一种古风。扇面上的字都是他自己用端庄秀美的小楷题写的,写的大都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种交谊方式,显然是古代文人之习。赵珩不仅仅是个传统文化的观察者、研究者,还是个躬身效法古人的实践者,所以我说赵珩是个“传统文化遗民”。当今急速变化的社会,使许多传统的东西渐渐逝去;生命法则,又使真正懂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而赵珩却精力健旺,用他一肚皮的学识,把那些已经逝去或行将逝去的东西讲得富有生机。从这个意义上,我又要说赵珩是个“传统文化遗民”。
富有历史感的人,爱怀旧的人,大抵写出来的忆旧文字,常常透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或蕴含着对一去不返的时光的怀恋,或包含着对不堪回首的岁月的谴责。但这种怀恋和谴责,大都是含蓄的,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赵珩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浸透着这种哀伤。《彀外谭屑》中的《幻园补记》一文最为典型。幻园,是赵珩家的一栋住宅和小园,其父祖辈时,许多名人曾到过这里,张学良、陈叔通、梅兰芳、张君秋、陈半丁、王福厂、徐石雪等,都曾做过访客或寄寓于此。这里可以说是北京近现代历史的一角。至今犹存却已然颓败的幻园,是那样深深地唤起了赵珩的无限遐思和感慨,他想到了《封氏闻见记》所记载的唐代大历年间长安第宅更迭变易之速的文字,想到了不知多少古代名园没过几代便化为丘墟。他庆幸幻园未亡的命运,又叹喟时世变迁的迅猛:“半个世纪的时间,很难说是一瞬,其间有多少世事沧桑,然而小园还是那样的宁静。秋风飒飒,黄叶飘零,旧园老屋仍在,已是物是人非。”淡淡的哀伤,流溢在文字间,哀伤的背后,是浓烈的沧桑感和对已逝去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的挚爱和怀恋。《字纸篓儿》一文,更透出了赵珩对世事的哀伤。他写道:“在‘史无前例’的年代,人们除了用旧书报去废品收购站换钱,字纸确实很少见了。
……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