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大可 张闳 主编
页数:384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内容概要[E]
在与当下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打交道的过程中,编者试图真正有效地突入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立立场和批叛精神作为这张“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批评文选”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文化事件”的经线,则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应该全貌或局部,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
在这张虚拟的文化“地图”上行走,人们将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相遇,在观察和打量中,呼吸到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作者简介[E]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学者、作家。华尔师大中文系毕业,悉尼理工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哲学博士。现居上海。主要著述:《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等。
朱大可先生早于80年代末就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和李泽厚、刘再复、刘晓波等人齐名,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尤其是他的时政批评和神话阐释学,颇具“杀伤力”,因而赢得了“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对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酷评”和“犬儒主义批评”形成了鲜明的挑战。此次出山,是朱先生留学澳洲8年后第一次在中国文坛亮相,定能掀起“朱大可热”。
张闳,江西都昌人,1962年生。文学博士,文化批评家。曾就读于江西省九江医专,并做医生多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重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作和文化符号学研究。倡导文本细读和精确的意识形态符号解析,为新生代批评家之代表人物。其批评以犀利的风格和诗意的表达,为批评界所瞩目。著有批评文集《内部的风景》(广州出版社,2000年)、《声音的诗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主编有《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与朱大可合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书籍目录[E]
文化批评文选 文学批评文选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借与复兴
道在屎溺间
孟姜女与长城
皇帝、书写与时间
革命性空间的“叙事语法”
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 大众文化批评文选
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女装的精神分析
文化衫的喜剧
身体符号的文化解码
香车美女:身体的私有化与异性恋快感
消费时代的女幽灵
镜城突围: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身体焦虑 艺术批评文选
亚洲结缘
态度和图像的实验:1990年代的前卫绘画
喻体与镜像的迷津
影像:一种四处蔓延渗透的细菌
街道的面孔
建筑史的“镜像”
上海:城市废墟中的幽灵 影视批评文选
说/被说:两种空间中的“阮玲玉”
功夫片的七种武器
相见欢:王家卫与王家卫的聚会
《可可西里》:情节削减与相遇凸现
现代城市的第二历史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
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第六代”电影的美学与政治初探 音乐批评文选
艺术家主体位置与高雅艺术的体制出路
十二个女孩与东西方不败
中国乐坛的电工时代
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两张面孔
狂飙感孕的一代,何以摆脱暗示不再苦行
跨时空对话——谭盾新作《复活之旅》观后文化关键词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