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1

《悦己,是一种态度》PDF_2010-10_中国青年_卡玛

《悦己,是一种态度》《悦己,是一种态度》PDF_2010-10_中国青年_卡玛

《悦己,是一种态度》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卡玛
页数:226


《悦己-是一种态度》前言[E]

西蒙·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 确实,当一个女人降临世间,已经有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模子在那里 等着她:端庄温柔、贤惠贞洁、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辛勤持家……女人的 一生,似乎就是努力将自己往这个模子里装的一生,装进去了,大家都满意 ,装不进去,或者试图出格,人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对你下判词:看哪,这是 个不合格的女人! 可可·香奈儿是个女人,一个出生于19世纪的女人,似乎更无法避免被 装进模子里的命运,但这个女人显然是个异数。这主要表现在:她要对这个 模子说“不”,她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命运。 她彻底打破男性的审美观,将女人的身体从束腰、衬裙、层层叠叠的蕾 丝边中解放出来,自由舒展和呼吸。 她热爱工作。在那个女人根本不需要工作的年代,她却将工作视为自己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她坚持独立。精神或者经济,她都拒绝依附于他人,当她一旦意识到有 任何人或事威胁到这种独立的时候,她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她享受爱情、接纳自己的情欲。在她最爱的男·人因为车祸去世之后, 她并没有用自己的人生为爱人殉葬,也从未关闭自己情感的闸门,她的一生 情人无擞,情爱生活多姿多彩。 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生育,不是没有这样的机会,而是这样的机会被她 自己亲手放弃…… 在她那个年代,她所走的每一步,都显得这么惊世骇俗。 她孤独过吗?她胆怯过吗?她动摇过吗?她后悔过吗? 不知道。在所有关于她的文字和影像记录里,她,似乎永远是那个勇往 直前神采飞扬的“可可”,但我们可以想象,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第一个 打碎模子的人总要付出代价。 对于女人来说,可可·香奈儿的价值,不仅仅是贡献了一个不衰的品牌 ,一种经典的时尚,最重要的,是她提供了一种女人的活法:忠实于自己、 不委屈自己、不浪费自己,最大程度地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和价值。 这种活法是好还是坏?一千人有一千人的说法,在许多人看来(这其中 一定包括很多女人),可可·香奈儿依然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她没结婚 没生子,一个女人,如果不做妻子不做母亲,没有过上儿孙承欢膝下的幸福 晚年,那还能算是一个成功女人吗?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可可·香奈儿自己选择的活法,那么对于 她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活法——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可可·香奈儿,以及千百年来无数打碎或者试图打碎模子的女人,我们 应该感谢她们,她们所走过的道路,荆棘丛生或者花香满径,其实都在给我 们启示:女人的人生,可以有更多多元化的选择,面对自己的选择,女人可 以坦然地说出:我这样活,因为我高兴! 悦己,是一种态度。

《悦己-是一种态度》内容概要[E]

香奈儿告诉你
20岁的面容,是与生俱来的;
30岁的面容,是生活塑造的;
50岁的面容,则是我们自己得负责的。  我不是改变时尚,我就是时尚。
我引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尚,因为我属于自己的
时代。重要的是,我在适当的时机做了对的事,流行
时尚会变,但风格可以长存。  太富有或太高大都是可怕的事情。第一种情况下,人们难以找到幸福;第二种情况下,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床铺。  上帝赐予我最好的礼物便是使我不去爱不爱我的人,并且使我无视爱情之中最普遍的形式,嫉妒。  人们总是谈起身体的保养,但是精神的保养在哪里呢?美容应该从心与灵魂开始,若非如此,化妆品便没有任何作用。

《悦己-是一种态度》作者简介[E]

卡玛

70年代末出生

自由作家

对人、对人性,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孜孜写作的动力也来源于此。采访过很多人,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人物专访,出版有《星情——明星情感口述实录》、《毁掉中国人婚姻的18个问题》等作品。现居北京。

《悦己-是一种态度》书籍目录[E]

序言第一章 性格 为悦己而活 珍珠生于伤痕 享受给予的快乐 有趣的女人比有钱的女人更迷人 柔性的力量第二章 爱情 若爱情里没有尊严,我宁可离开 宁做他心上的女人,不做他身边的女人 不丧失自我的女人最有魅力 爱你,与你无关第三章 工作 勇于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有梦想,更要有行动力 学历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最重要 危机,在危险中寻找机会 超越年纪的女人第四章 生活 女人需要“闺蜜” 女人需要“蓝颜知己” 女人的价值不仅仅是做母亲 做美丽的女子附:可可·香奈儿语录 关于时尚 关于金钱 关于爱情 关于女人 关于时装后记

《悦己-是一种态度》章节摘录[E]

如果探寻可可·香奈儿这则传奇的奥秘,最根本的,是她特立独行的个 性。很难想象,在上个世纪的最初,在女人们都还认为工作是男人们的专利 的时候,她从何而来的自信和笃定,一步一步,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不理 会怀疑和嘲笑,固执而骄傲。在女人们顶着沉重的发髻和高耸的帽子,脖子酸疼还要保持迷人的微笑 的时候,在被鲸鱼骨制成的紧身内衣勒得喘不过气来还要保持优雅的走姿以 取悦男人的l时候,可可,哒个孤儿院里成长起来的小裁缝,勇敢地打破了 这一切,她让帽子回归简洁,去掉了缎带、花边、羽毛、花朵、人造水果等 等繁复的装饰;她让衣服回归舒适,摒弃了束腰、衬裙以及层层叠叠的蕾丝 花边,她让女人们穿起了自由休闲的服装,身心舒展,而不是让衣服成为女 人的枷锁,举步维艰。我想,她的这份特立独行的勇气,最根本的源头是,她比那个年代的很 多女人都要早地意识到,女人,应该让自己高兴、舒服,要对自己好一点,而不是委屈自己去迎合男人,把自己的幸福和梦想寄托在一个男人的身上,因为,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是最靠得住的依靠,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而 不是任何其他人。与其迎合男人,不如放开手脚去活出自己,将命运的主动权紧紧把握在 自己的手中,宁可让人嘲笑,也不让人主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她亲眼目睹了自己母亲的命运。可可的 母亲,深爱自己的丈夫,生养了六个孩子,频繁的生育摧残,了她的身体,却没有换来丈夫的认可与忠诚,在母亲拖着病体独自抚养孩子艰难度日的时 候,可可的父亲,一个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凭借着英俊的外表和夸夸其谈的 口才,在外花天酒地四处留情,母亲的一生都在哭泣,一颗心永远都在对父 亲的失望和期望中不断来回,饱受折磨,最终年仅32岁就因为哮喘病去世,临终时,丈夫和儿女都不在身边。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将男孩子们送去做童工,将女孩子们,也就是可可 和她的姐妹们送去孤儿院,告别的时刻,父亲告诉她:“我可怜的孩子,一 切都会好起来的,等我挣到钱了,我就来接你们,我们会重新拥有一个家。”她看着父亲一步步走向那辆停在孤儿院门口的马车,拼命睁大已经泪水充 溢的眼睛,想要最后看清父亲的背影,她在心里迅速而急切地祷告:求求您 ,回头看看我,求求您,再看我一眼!可是他的父亲,径自上了马车,马儿 跑了起来,马车上的父亲,没有再回头看她们姐妹一眼。她和姐妹们一直在等待父亲来接她,一年,两年,她没有等来那个给了 她承诺的父亲,并且此后,她再也没有得到这个男人的任何消息,他彻底消 失在她的生活里。对于父亲,可可一生都怀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父亲的英俊和口才让 她骄傲和迷恋,另一方面,父亲的欺骗和冷漠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接纳 和疼爱的人。在成年之后,她试图篡改这段凄惨的童年经历,她总是告诉别 人,自己的父亲是一位酒商,在美国做生意。她还告诉别人,父亲很疼爱她 ,总是亲昵地叫她:可可,我的小可可!她的名字就来自于父亲对她的呢称 。所有的谎言,都是在安慰自己心中那个永远的伤口,但是不管怎样,是 父亲,亲自给她上了结结实实的一课,那就是,男人,不管这个男人是你的 丈夫还是你的父亲,甚至是上帝,都不是你可以栖息一生的堡垒,也不是你 头顶永不坍塌的天空,既然如此,男人在女人的生命中也就不是那么神圣不 可侵犯了,不是那么不可或缺了,为什么女人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都要 以男人的好恶为标准呢? 她的自信,她的霸气,她内心的强大力量,都来源于她从心理上站了起 来,实现了对于男人的平视。是的,她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掌控自己的生活,她认为自己穿什么 漂亮,那就是漂亮的,女人穿什么,是因为自己喜欢穿什么,而不是别人希 望她们穿什么。男人的意见,有什么重要? 当可可·香奈儿第一次戴着自己设计制作的简洁利落的帽子招摇过市,惹得路人纷纷侧目时,她身边的情人觉得很不适应,问她:“你为什么要打 扮得像个男人?”她骄傲地回答:“因为我不想吸引男人的注意!”她穿起 洁白的笔挺的衬衫,系上黑领结,外面套上一件素色的简便外套,旁若无人 地出席舞会,在一大堆花红柳绿的女人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又与众不同,男 人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她,而女人们却将她悄悄拉到一边,好意相劝:“你 这身衣服太朴素了,难道你不想让男人看见你的屁股和胸部吗?”她笑着说 :“那就像个荡妇而不是女神了。”她剪掉了长发,因为长发常常钩住她胸衣的束带,并且在她工作的时候 垂下来捣乱,让她不能够专注。当她顶着仅及下巴、小男孩式的直发去听歌 剧时,观众轰动了,惊叹声掠过剧院,大家都把目光从舞台转向了她。她是 那个年代第一个勇于剪短发的女人。她设计了骑马装,是因为她喜欢骑马,而那个时候的女人都穿着裙子,根本无法分开两腿来骑在马上,这让她难以忍受。终于有一天,她借穿了马 童的裤子,跨在马背上,在无数男人和女人的惊叹声中驰骋在马场上,好好 过了一把瘾,之后,她把这条裤子交给裁缝:“就照这个样子,给我做一条 。我需要一条马裤。”她设计了运动装,是因为她喜欢运动,网球、马球、商尔夫、游泳,还 有开车。“我总不能穿着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蓬蓬长裙去开车。”她说。P9- 13


  • 暂无相关文章